接口的命名。
请求参数。
支持的协议。
TPS、并发数、响应时长。
数据存储。DB选型、缓存选型。
是否需要依赖于第三方。
接口是否拆分。
接口是否需要幂等。
防刷。
接口限流、降级。
负载均衡器支持。
如何部署。
是否需要服务治理。
是否存在单点。
接口是否资源包、预加载还是内置。
是否需要本地缓存。
是否需要分布式缓存、缓存穿透怎么办。
是否需要白名单。
当我们设计接口,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上面列举的一些考虑,我们只有想的更多才能让让我们的接口更加完善,我个人觉得100%完美的接口是不存在,只有适合才是最重要。
原则一:必须符合Restful,统一返回格式,约定业务层错误编码,每个编码可以携带可选的错误信息。
原则二: 命名必须规范、优雅。
原则三:单一性。
单一性是指接口要做的事情应该是一个比较单一的事情,比如登陆接口,登陆完成应该只是返回登陆成功以后一些用户信息即可,但很多人为了减少接口交互,返回一大堆额外的数据。
比如有人设计一个用户列表接口,接口他返回每一条数据都是包含用户了一大堆跟另外无关的数据,结果一问,原来其他无关的数据是他下一步想要获取的,想达成数据的懒加载。
原则四:可扩展。
接口扩展性,是指设计接口的时候多想想多种情况,多考虑各个方面,其实我觉得单独将扩展性放在这里也是不妥的,感觉说的跟单一性有点相反的意思,其实这个不是这个意思。
这边的扩展性是指我们的接口充分考虑客户端,想想他们是如何调用的,他要怎样使用我的代码,他会如何扩展我的代码,不要把过多的工作写在你的接口里面,而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客户程序员。
如获取不同的列表数据接口,我们不可能将每个列表都写成一个接口。 还有一点,我这里特别想指出来的是很多开发人员为了省事(姑且只能这么理解),将接口设计当成只是 app 页面展示。
这些人将一个页面展示就用一个接口实现,而不考虑这些数据是不是属于不同的模块、是不是属于不同的展示范畴、结果下次视觉一改,整个接口又得重写,不能复用。
原则五:必须有文档。
良好的接口设计,离不开清晰的接口文档表述。文档表述一定要足够详细
原则六:产品心。
为什么我说要有产品心?因为我觉得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。我来说一下假如开发一个app,如果一开始连个交互文档给你都没有的话,你怎么设计接口?
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服务端后台开发人员应该要有产品心,特别是对于交互文档应该好好理解,因为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接口设计有很大的影响。
我在设计接口的时候就很常发现很多交互文档根本就走不通,产品没有考虑到位,交互文档缺失,这时候作为一个开发要主动推动,完善。
原则七:第三方服务接口数据能缓存就缓存。
原则八:第三方服务需要做降级。
原则九:建议消除单点。
原则十:接口粒度要小。
原则十一:客户端能处理的逻辑就不要给服务端处理,减少服务端压力。
原则十二:资源预加载。
原则十三:不要过度设计。
原则十四:缓存尽量不要穿透。
原则十五:接口能缓存就缓存。
原则十六:思辨大于执行
1)接口Restful,统一返回格式,约定业务层错误编码,每个编码可以携带可选的错误信息
在前司,客户端和服务之间是有统一的数据返回格式,约定各层的编码,可以通过编码位数以及编码就可以看出是那一层出问题。
我觉得这对我们定位问题以及维护来说具有莫大的意义,并对异常也进行捕捉,封装成对应的 code,我之前阅读一些人的代码发现其项目根本没有做这一层,因为简单而不做我觉得有失所望。
2)采用 hybird 模式
采用 hybird 模式涉及到资源预加载的问题,在很多项目里面都大量使用,譬如前司的生活服务,就采用了 hybird 模式,先将资源文件(包含图片、前端页面)打包放到服务器并通过版本号进行管理,并通过一个总的配置文件来管理,如果是H5页面可以进行模板预先设计,down到本地。
配置文件格式:
*文件1* name:xxx url:http:xxxx md5:xxxx *文件2* name:zzz url:http:zzzz md5:zzz
客户端每次启动应用或者定时请求总的配置文件,通过http code是否是304判断是否需要下载这个总的配置文件,如果code是200,那么下载这个配置,比较那个文件发生变化,并将其下载。这样的好处:
减少接口的交互;
资源预加载,节省流量,打开页面更加流畅,对于服务端来说字需要返回数据json串就行,而不需要其他,减少服务端压力;
方便开发人员,资源管理更加简洁,比如做活动需要的h5页面,只需要前端上传对应的h5资源包到服务端,不需要通过后端开发人员就可以搞定。
虽然这个原理很简单,但是现在很多app还是没有做这个,都是通过填写一个url,加载网页的方式去打开,体验性太不友好。
3)客户端
客户端跟服务端就是接口请求的关系,很多时候需要要求客户端做一些数据缓存的工作以及一些检验工作。在前司已经好几次给客户端的同学坑过了,客户端同学接口乱调用,死循环调用。
一次是做一个关于事件提醒的功能,需要每天定时调用调用服务端一个接口,结果客户端的同学写了一个 bug 导致请求每隔一两秒就调用一次,导致服务器这边此接口 pv 翻了N倍,而且这个 bug 通过测试同学很难测试出来;
还有一次发现服务端一段时间以后 UV 不见涨,但是PV却涨的很猛,定位发现是客户端同学A图省事在一个方法里面调用了N个接口,也就是模板方法。
因为版本更新,同学B需要做一个新的功能,然后也调用了A同学的接口导致,从而导致PV上升,其实B同学完全不需要调用这么多接口。这些都是真实案例,所以这里需要有一个监控接口异常的机制。
4)思辨大于执行
写到这里觉得这个非常重要,思辨大于执行,意味着我们不是一股脑就去干,也不是不去干,我们做事情需要思考、辨别;从而让事情更高效、更好、更有力的执行。接口设计也一样,需要我们去思辨。
5)本地缓存、分布式缓存以及异步
缓存在前司主要分为客户端缓存、CDN缓存、本地缓存(guava)、Redis缓存。
在MZ早期是接口是采用 DB+本地缓存的方式提供数据,但这种模式DB压力大,接口吞吐量小,本地缓存多机难一致性、更新不及时问题。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引入分布式缓存,并通过 Task 将业务数据刷到 Redis,接口只访问 redis,不会访问 DB,及时 DB 故障也不会影响功能。
不同的业务系统系统通过 MQ 来解耦,多机房不是通过 MQ 来实现数据的一直。
比如,评论,先通过写 Redis,写 MQ 来实现数据在多机房同步,再通过 task 将 Redis 中评论同步到 DB 中。
接口设计涉及方方面面,这边也只谈到一个大概,虽然有点泛泛而谈,希望此拙文对你有所启示。
6)数据库
数据库分库分表,一般都是通过 userId 或者 imei 或者 mac 地址来分表,单表数据量控制在500w以内,这需要我们提前估算好数据量,尽量避免数据的迁移。
在前司,数据库一般都是采用 mysql+MongoDB 两种,MySQL存储用户的用户数据,MongoDB 存储业务数据,就像阅读和生活服务里面的业务数据就存储在 MongoDB 里面。
在数据库这层,我们主要也是通过主从模式、读写分离、分库、分表来实现数据的可用性。
7)业务
业务尽可能拆分、独立部署、将项目按业务划分、按功能划分等。譬如生活服务,我们当时主要拆分成管理后台 admin、任务 task、活动、web、数据展示模块。
8)数据中心
每个大一点的公司都有数据部门,我们这边可以通过数据中心的数据分析来达到我们需要的数据。
比如黑名单,推广效果、活动数据。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完善我们的接口功能。之前在前司做了个数据处理后异步加载到 Redis 来实现数据利用的项目。